去看了传说中的《少年金钗男孟母》。是出不错的戏,不过,似乎并不真的那么传奇。有可能是因为我想像中它会更「妖」一点,也有可能是时空已然推移的关系,其中还有一点:尤瑞郎/娘是由生理女性饰演,倒是我没想过的,然而其所散发的「女性」感觉太强烈,使得我全场都处于一种不甚入戏的状态。
于是我不由得就想了:是什么阻止我被说服呢?我看歌仔戏的时候,又是什么让我相信坤生所展现的「男人」呢?
我一直对这类的微妙心理感到好奇,却得不出一个足以信服的扎实论述。
这次我再度猜测,也许戏曲的程式就能为我创建一个认同的基础?心怡1演贾宝玉时,全身粉红色,身边一位不常看戏的人,因此而误以为她饰演的是小旦,得知是小生时还觉得怪异。而我却觉得,以她的装束来看,怎么看都是文弱书生系啊,完全无法看成一个女孩。一般人基于性别刻板,无法将粉红色看成男性,而戏曲从衣服上开始的某种既定程式,于此却替代了社会惯习、而形成另一种标签,使我看见这些标签时,就也只看见一种特定的性别与角色。
所以是因为少了戏曲的造梦方式,我才进不去那个梦里吗?我也不是很确定。青哥哥2扮蔡松坡,我仍然觉得深具男人味,不过,那演绎方式确也仍是戏曲,而不是写实性的戏剧展演。
或许也跟对戏者有关?《少年金钗男孟母》里的男孩儿,除了瑞郎/娘,其余都是真.生理男性。不过,我看青哥哥跟杨哥3对戏,始终很萌啊,我不会看成男女的互动,而是可以感受到一种男男微暧昧的萌萌氛围。
于是或许也与表演者个人特质以及我个人偏好有关,以及,我觉得徐堰铃さん或许也并无意诠释一个男性,而就只是用她的方式去表现这一个角色。于是僵在刻板里的可能始终是我。
大抵是个人癖性,因此,我觉得最令人难忘的,尚在李易修さん的陈大龙。我觉得最是动人、最是张力十足,甚且说是最情深意重的,唯有那一夜他的低吟南管,苍苍茫茫。并且他起身推开前来取暖的「他者」。某种程度而言,尽管他有一个看似非己身的执着对象,仍归结于一种微病态的水仙。至第二代仿佛转世的一种补续有蛮大的补偿作用。
倒是徐华谦さん的口条令我觉得怪异,我有数次濒临听不懂的边缘,对我而言,是一种奇怪的刚硬、急躁声音,这也使得我更被拉开距离。
最后,我其实本意不是要写这部戏的心得的。(?)